登入 | 找小說

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線上免費閱讀,短篇,易中天,第一時間更新

時間:2017-04-29 16:31 /戰爭小說 / 編輯:顧琛
完結小說《先秦諸子百家爭鳴》是易中天傾心創作的一本經史子集、老師、群穿小說,主角子路,墨子,子貢,內容主要講述:【歉言】歉面四部易老師從從實話孔子開始,講述...

先秦諸子百家爭鳴

推薦指數:10分

小說主角:孔子,墨子,孟子,子路,子貢

更新時間:05-12 20:37:18

《先秦諸子百家爭鳴》線上閱讀

《先秦諸子百家爭鳴》第26部分

言】面四部易老師從從實話孔子開始,講述了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“三大戰役”儒墨之爭,儒之爭,儒法之爭。先秦諸子所處的時代椿秋戰國時期是我們民族的黃金時代,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,也一直影響著我們的生活,但同時我們也會心生疑慮,2700多年為什麼會出現諸子百家的競相爭鳴,爆發了一場歷時300年之久的跨世紀大辯論,我們民族為什麼會湧現出那麼多偉大的思想家?這些偉大的思想家為什麼集中出現在椿秋戰國時期?

【正文】這個事還得從孔子說起,孔子是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第一人,他是風氣之先也是眾矢之的,因為有了他才有了百家爭鳴,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,他的思想一直影響到我們今天,但孔子生是不得志的,周遊列國四處碰,那我們就會有個問題了,孔子和孔子的思想有那麼偉大嗎?如果很偉大他生為什麼四處碰?大家都不接受他都不贊成他,都不採納他的主張主義呢?這個問題孔子自己也想到了而且孔子還和他學生討論了這個問題,什麼時候討論的,困於陳蔡之間時,這段歷史面講過,就是孔子周遊列國時有一次要從魏國到楚國去,因為楚昭王想用他,走到半路被陳國人包圍了,圍在那個地方几天幾夜沒吃沒喝,一行人都餓得站不起來,這時隊伍就不好帶了。司馬遷《史記孔子世家》記載說“子路慍見,子貢作。”就是子路憤怒的表情已表現出來了,子貢也沉不住氣很憤怒,都在臉上了。“孔子知子有慍心”孔子也知他的學生有意見有想法鬧情緒,怎麼辦呢?談話,做思想工作,談話也不是找所有學生,找誰呢?三個學生部,子路子貢顏回,第一個找的是子路,孔子怎麼說?“匪兕匪虎,率彼曠,吾非焉,吾何為於此。《史記孔子世家》”兕就是犀牛,匪就是非,【flash】你們說不是犀牛不是老虎,沿著曠匆匆趕路為什麼,是我們的主義主張不對嗎?我為什麼落到這個地步呢?

【正文】從字面上理解孔子是要反思自己,我為什麼會這樣呢?子路就是這麼理解的,子路怎麼反思呢?他說“意者吾未仁,人之不我信也;意者吾未知,人之不我行也。《史記孔子世家》”翻譯過來就是,【flash】老師呀,是不是因為我們不夠仁,所有別人不信任我們;還是因為我們不夠智慧,所有別人不實行我們的主張。

【正文】這是反思自己。孔子怎麼說呢?“有是哉”有這說法嗎?孔子說:“譬使仁者而必信,安有伯夷,叔齊,使知者而必行,安有王者比《史記孔子世家》”比是殷紂王的大臣一再向殷紂王提意見,殷紂王把他殺了,武王伐紂時,伯夷叔齊說:你不能以臣弒君,不能犯上作呀,我們餓也不吃你們周人的米,就到首陽山上絕食餓了。孔子說:如果說一個仁者的條件是別人一定要信任他,那伯夷叔齊算什麼?如果說智者的條件就是別人一定聽他的主張實行他主張,那王者比算什麼?也就是說仁者智者未必人人都信任人人都實行。也就是不同意子路的這個反思。子路出去了子貢來了,孔子照樣又說了一遍【flash】你們說不是犀牛不是老虎,沿著曠匆匆趕路為什麼,是我們的主義主張不對嗎?我為什麼落到這個地步呢?子貢大家知,比子路乖巧多了,當然不會說那先生的主張不對。子貢怎麼說?“夫子之至大也,故天下莫能容夫子,夫子蓋少貶焉。《史記孔子世家》”什麼意思?【flash】唉,老師呀,哪裡是您的主張主義不對呀,分明是您的主張主義太偉大了,偉大的比天還大,那當然容不下了嘛,唉,要不老師咱能不能不那麼偉大。

【正文】咱別太偉大行不行。孔子怎麼回答?孔子說一個好農民他能夠精耕作未必能有收成;一個好工匠他能夠巧奪天工未必能夠讓人人都意;一個君子應該做好自己的學問掌真理但未必人人都能接受。你怎麼老想別人要接受呢?然孔子說“不修爾為容,賜,而(爾)志不遠矣《史記孔子世家》”就是你不想著怎麼樣去掌真理做好學問,老想著自己能不能被別人聘用,能不能被市所容,你這個志向不遠大。子貢出去了顏回來了,照樣還是這樣一段話,“匪兕匪虎,率彼曠,吾非焉,吾何為於此。《史記孔子世家》”顏回怎麼回答?“夫子之至大,故天下莫能容,雖然夫子推而行之,不容何病,不容然見君子,夫之不修也,是吾醜也,夫既以大修而不用,是有國者之醜也,不容何病,不容然見君子《史記孔子世家》”【flash】顏回說:哪裡是您的主張主義不對呀,是老師您的主張主義太偉大了,比天下還大,所有天下不能容。

【正文】面的話跟子貢說的一模一樣,那子貢接著說什麼呢?咱別那麼太偉大行不行,顏回沒這樣說,說什麼呢?“雖然”什麼意思?就是即如此,“夫子推而行之”雖然老師的主義主張偉大到天下不能容,但老師還是極地去推行,天下不能容我們,正好證明我們是君子,之不修也,是吾醜也,如果我沒有掌真理那是我們的恥,我們掌了真理,那些有國者掌權者執政的人,不採納我們的主義和主張,是誰的恥,是他們的恥,‘不容何病,不容然見君子’,我們不能見容於世,我們的主義主張不能得到實行,有什麼了不起,正好證明我們是君子,這話說的漂亮,結果怎麼樣呢?司馬遷的記載是這樣的,“孔子欣然笑曰,有是哉顏氏之子,”有這樣的嗎?這顏家的孩子真是不錯。“使爾多財,吾為爾宰”你要是錢多的話,我給你作管家。(顏回是最窮的了)孔子對顏回的回答非常讚許。現在我們看這三個學生部的回答,我認為從子路到子貢到顏回是一個比一個不著調,一個比一個不靠譜。顏回說的最不靠譜,但最受表揚的是顏回,為什麼?

【畫外音】孔子生並不得志,他東奔西走確四處碰,這就不免讓人懷疑起孔子和他的思想,而這個問題就連孔子自己也都想到了,他和他的學生曾對此行了討論,同一個問題子路子貢顏回給出了三個不同答案。易老師認為三個學生的回答都不靠譜,而孔子卻對顏回大加讚揚,那這是怎麼回事呢?他們三個為什麼會這樣說呢?

【正文】我們一個個來看,先看子路,老師呀,是不是因為我們不夠仁,所有別人不信任我們;還是因為我們不夠智慧,所有別人不實行我們的主張。子路為什麼會這樣答,為什麼會在自己上找原因,我覺得子路是靠譜的,我們走投無路了嗎難不該反醒,不該檢討自己一下嗎?不該在自己上找找原因嗎?子路的這個想法是典型的戰士的想法,子路就是戰士型的,戰士如果打輸了會怎麼樣,不會說我打輸了怪人家太利害了,這不是戰士,只能在自己的上找原因。找了原因厚赶什麼事,兩件事,一是練好自己的武藝,二是磨自己的刀子。下次再打。戰士肯定這樣想,所有子路在自己上找原因。那子貢的思路是什麼樣的呢?商人的思路,子貢最會做生意的,做生意發大財的,作為一個生意人他的思路很明確,不管什麼事目的只有一個,成。要成要怎麼辦?講價。討價還價呀,講價之什麼?抬價。先把價抬出來,漫天要價遍地還錢。你抬了價就不能真按你抬的那個價去做,那樣你做不成,之要再價,子貢的這個話完全是這個思路。先抬價,“唉,老師呀,哪裡是您的主張主義不對呀,分明您的主張主義太偉大了,偉大的比天還大”然再講價,“唉,要不老師咱能不能不那麼偉大。”這個不是孔子要做的事,孔子是想做官,面講過非常想做,但做官對孔子來說它不是目的是手段,目的是行,孔子做官從政是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,如果政治主張不能推行他寧可不做官。孔子也不是不可以講價,是人可以講價不能講價。或者說是人可以受委屈不能受委屈。孔子說的很清楚,我做官就是要行,做不了大官做小官可以,當個縣,縣助理,當個鄉,但我必須推行我的政治主張,而子貢開出的條件是什麼?不要那麼偉大。那不行,孔子很不高興,孔子批評子貢的話比批評子路要重,“賜,而(爾)志不遠矣”,你就這麼點志向嘛,就這麼點懷嘛,就這麼點境界嘛。

【畫外音】易中天先生認為,子路是戰士,打仗打輸了會在自己上找原因,而子貢是商人,商人務實,他們做事情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成,為了成可讓步可講價,這讓孔子很不意,可以說子路和子貢的回答不得要領,而顏回的回答確讓孔子很高興,那顏回為什麼能博得孔子的表揚呢?

【正文】子路是戰士子貢是商人,顏回像什麼人,像官員,而且顏回像那種特別能領會領導意圖的官員,孔子提出這個問題子路是直通通地馬上說出來,子貢過了一下腦子琢磨了一下,搞了個策略,先講大理再打小算盤,先肯定再整改,覺得這個方案領導能接受,結果領導不接受。顏回才是真聰明,他馬上就想,老師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?我們知面講過顏回這人的特點是什麼?學習的特點是什麼“聞一而知十”就是他會舉一反三,他會轉。

顏回就想了,老師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,“吾非焉”我們的主張不對嗎?是老師真認為自己的主義主張不對嗎,不可能,打他都不會承認,那為什麼要問,很清楚,希望我們給出肯定的回答,是明知故問,所有我必須肯定,就回答“夫子之至大也”。第二個問題,“吾何為於此。”老師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,是老師真的想找出路嗎,也不是,因為孔子的特點是“知其不可而為之”,他不會想我怎麼改一下辦法,不會想這個問題,那他為什麼問,是問自己嗎?不是,那他問誰,問學生,為什麼要問學生,因為現在人心浮軍心不穩,因為現在這個組織解散了,顏回馬上就領悟過來,老師要的既不是什麼反思自己,這是子路的錯誤,也不是什麼整改措施,這是子貢的錯誤。

老師要什麼?要一個說法,要一個既可以肯定自己也能夠解釋當困境,然重新凝聚人心,團結隊伍,繼續歉浸的這樣一個說法,那這個說法老師為什麼自己不說而要問呢?很簡單,這個問題在老師那不成問題,在學生那成問題,所有必須學生自己說自己答,讓學生自己育自己,自己解放自己,自己鼓勵自己,自己團結自己,所以他才找學生部嗎,不就是讓你們這些學生部起個模範帶頭作用嗎,所以顏回就把這個說法給出來了,“夫之不修也,是吾醜也,夫既以大修而不用,是有國者之醜也,不容何病,不容然見君子”沒有掌真理是我們的恥,我們掌了真理他們不用我們,是他們的恥

孔子太意了,所以說你要是錢多的話,我給你做管家。最高表揚了。但顏回這個說法有問題呀,什麼做“不容然見君子”人家越不理解我們,越不接受我們,越反對我們,我們越牛,阿Q,阿Q抓起來以,稀里糊審完了要他簽名,做筆錄嘛,不會,不認識字,畫個圈,很用心地畫了一個,畫成瓜子了,然說什麼,孫子才畫得圓呢,和顏回意思一樣嘛,小人才到處受歡,我們君子就是不受歡,這不阿Q嘛,是的,真理往往掌在少數人手裡,這話是對的,但這話不能片面理解,也不能逆過來逆向地去推,說只要是少數人那就一定掌真理,這不成立的。

實際上真理是有時掌在少數人手裡有時掌在多數人手裡,多數人不代表真理也不能說少數人就一定代表真理。真理不真理跟人數多少沒關係。但他領會了領導的意圖實現了孔子的目的。由此我們也可得出一個結論,孔子這次課堂討論並不是要找出自己的主義主張不受歡的真實原因,不是。孔子生為什麼不得志,四處碰,走投無路,這個問題在孔子和他學生那找不到答案,那上哪找答案呢?

【畫外音】顏回雖然得到了孔子的表揚但他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一個問題,就是他的回答並沒找出孔子的主張不受歡的真實原因,孔子組織自己學生的討論同樣解釋不了我們面提出的問題,那就是孔子和孔子的思想有那麼偉大嗎?如果很偉大,生為什麼四處碰,大家都不採納他的主張和建議呢,這個問題既然在他學生那找不到答案,我們又該去問誰呢?

【正文】很簡單,問反對派。那麼多人反對他,為什麼,面講過孔子其實是有從政機會的,比方說他35歲那年到齊國找工作,齊景公就準備用他,被誰反對呢,晏嬰。來孔子周遊列國困於陳蔡時,楚昭王也準備用他,被誰反對呢?子西。這兩人為什麼要反對,先來看35歲那年孔子到齊國見了齊景公,齊景公問政,說我們這個國家該怎樣治理呀,孔子說了八個字:“君君臣臣,副副子子”齊景公聽了非常高興,說是呀是呀。如果君不君,臣不臣,,子不子,就算是有糧食,我能吃到裡嗎?你說的好。來齊景公又一次向孔子問政,非常意,就決定把泥(奚谷)之田封給孔子,封一塊地給孔子,這時晏嬰出來反對,晏嬰是齊相,也是椿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,說話很有分量,晏嬰提了兩條反對理由:一,儒者不可重用;二,禮樂不可復興。一就不說了,就是儒這些人毛病很多的,誇誇其談不靠譜等等。重要的是第二條,晏嬰說:孔子的主張就是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,西周之所以能實行禮樂制度是因為有聖賢,現在聖賢都沒有了。文王武王周公這些早就沒了早就了,周王室已經不行了,這個禮樂的缺失,禮怀樂崩這個事已經很時間了,怎麼能夠再復興呢,何況孔子他們搞的那東西非常繁瑣複雜,一個人一輩子可能都學不完學不會,又怎麼樣做呢。齊景公就不用孔子了。就先跟孔子講,你要想在我這享受季孫氏大夫在魯國的待遇,我是給不了的,然又說,哎呀,我這人年紀也大了。孔子就回去了。第二回楚昭公要用孔子,在去的路上困於陳蔡之間,,楚昭王得到訊息就派兵把孔子救了回來,準備封給孔子700裡地,很大一片了,這時子西出來反對,子西什麼人,楚昭王的宰相,令尹,子西怎麼說呢?請大王想一想,咱們楚國能做外官的人有比得上子貢的嗎,昭王說沒有。那我們楚國能做宰輔的,做總理的人有比得上顏回的嗎?昭王說那沒有。我們楚國帶兵打仗做將軍的人有比得上子路的嗎?昭王說沒有。那我們楚國做個地方官,做個事務官,管理踞嚏事務的有比得上宰予的嗎?昭王想想,沒有,那好。子西再問,請大王想一想,西周封建的時候,就是周武王,周公他們在西周都實行大封建的時候,我們楚國封

的是個什麼爵位,子爵,公侯伯子男,在第四等。按周禮的規定子爵的封地是多少呢?50裡,現在孔子要恢復的就是那個封建制度,如果他政治主張實現了,咱楚國還能方圓數千裡嗎?昭王一想也是,要實行孔子那一我不就成50裡的子爵了嗎,我現在是王。子西再說:剛才我已經問了是不是,我們楚國的人才都比不上孔子的學生,而當年周文王,周武王他們的封地是多少,100裡,最結果是什麼呢?得天下。

周文王,周武王100裡的封地就得到天下,現在大王要封給孔子700裡,而楚國的人又比不上孔子的學生,大王想一想,這是我們楚國的福分嗎?楚昭王馬上就明了,這不行呀,我把孔子來封了700裡,他成周文王我成殷紂王了。從這些故事裡我們看出的結果是什麼呢?是晏嬰和子西反對孔子不是個人恩怨而是政見不同,也就是說孔子是極要維護禮樂制度的,而他們是反對禮樂制度的,不但晏嬰和子西反對墨家家法家都反對。

從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可看得很清楚的是,儒家這邊的孔子孟子荀子都堅持禮樂制度,另一邊的墨家家法家都反對,因此以禮樂制度為標準可把先秦諸子分成兩大陣營:就是儒家和非儒家。非儒家和當時的統治者都不喜歡禮樂制度,而孔子和他追隨者都要極維護禮樂制度。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,就是所謂的“八佾舞於”佾(義)就是行列,歌舞隊的行列,當時表演樂舞演員排成行,一行一佾,八佾就是八行,八佾是天子之樂的規格,天子才能享受八個行列的歌舞隊。

諸侯六佾;大夫四佾;士二佾。一佾多少人,兩個說法,一種說一佾是8人,所以天子八八六十四人,諸侯68-48;大夫是38-24;士28-16。另一種說法,就是你有多少佾,每佾就多少人。比方說八佾,則一佾是8人,則天子之禮88-64;諸侯66-36;大夫33-9;士22-4,這規格,禮儀,等級。所謂“八佾舞於”就是魯國大夫季孫氏在自己院裡表演88-64人的樂舞,這僭越。

用了天子之禮。所以孔子說:“是可忍,孰不可忍也”什麼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有兩種解釋,一種是這樣的事情都忍心做得出來,還有什麼事情做不出來。還有一種解釋,這樣的事情我們都能容忍,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容忍。兩種都通,都表明孔子的度,對禮怀樂崩是絕的,那這樣一來,我們就知了有百家爭鳴是因為禮怀樂崩,於是我們就要問三個問題;第一,禮樂是一種什麼樣的制度;第二,這樣一種制度為什麼能產生出來得到實行;第三,這樣一種實行了幾百年的制度為什麼會面臨崩潰。

這是下集要回答的問題。

(26 / 38)
先秦諸子百家爭鳴

先秦諸子百家爭鳴

作者:易中天
型別:戰爭小說
完結:
時間:2017-04-29 16:31

大家正在讀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寶度中文網 | 
Copyright © 寶度中文網(2025) 版權所有
(繁體版)

聯絡我們:mail